每经编辑 毕陆名
据央视新闻5月28日报道,近段时间以来,“二阳”等******二次感染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当前******流行情况怎样?为什么“阳”过以后还会再“阳”?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组织专家进行了解答。
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疫情在今年2月份平稳转段以后,进入局部零星散发态势,从今年4月下旬开始,疫情有所上升,5月中旬以后进入了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对此,专家提醒公众,预防感染仍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
XBB系列变异株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疾控中心***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监测数据显示,不论是输入病例还是本土病例,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均较高,这跟全球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一致。
中国疾控中心***病所研究员陈操:在输入病例当中,XBB变异株它的占比持续处于一个高位,在5月15日到5月21日的***集序列当中,已经占比达到了95.2%。那么在本土病例中,它的XBB系列变异株占比是占5月15日到5月21日***集序列的91.9%,其他的一些奥密克戎变异株,它的整体占比是不足10%的。那么进化分析的占比与我们全球的和我们国家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同期的主要流行毒株是一致的。随着输入的变异株毒株的不断增加,还有我们国家人群的抗体水平的不断衰减,近期感染XBB变异株的病例的数量可能会增加,但它的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变化。
“二阳”是否对身体危害更大?
针对公众们普遍关心的“二阳”症状是否严重,“阳”的次数越多症状是否会越重,对身体的伤害是否越大?“二阳”患者应如何处置病情?是否会留下后遗症?***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专家进行了解答。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现在我们观察到的“二阳”的人群还主要是年轻人和青壮年,就是18岁到60岁这个阶段的人。总体来说这些人“二阳”之后,症状是比“一阳”的时候要明显轻,可能过去他有时候剧烈的头痛、“刀片嗓”、咳嗽特别重,“二阳”他自己的症状感觉是比第一次要轻,恢复也更快,一般3~5天的时间,可能第一次“阳”的时候大部分人需要5~7天。所以大家感觉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整体的这些年轻人、青壮年、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他还是在第一次感染之后获得了抵抗力,他在面对第二次的时候就能够更轻松、更容易战胜***,恢复更快一些。
专家建议,“二阳”患者不要带病上班,否则不利于感染者恢复,还会增加***传播的风险。
李侗曾:如果有发烧、呼吸道症状,肯定是要休息。如果是说经过休息之后,感觉症状还在加重,尤其是超过5天了,还是有发烧,一直高烧,甚至是有胸闷、憋气这样的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感觉症状不严重,绝大多数人在5天左右是能够康复的。对于一些人担心的***后遗症问题,专家也做了解释。
李侗曾:有一些患者他恢复得比较慢,但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般说要超过三个月,仍然存在着这些症状,并且这些症状持续已经超过两个月了,我们叫它“后遗症”。实际上符合这个定义的是比较少,因为有些患者他是一两个月还没有完全好,他就比较着急就来就医,实际上超过三个月之后再来就医的仍然有症状是非常少的。国外的一些报道,就是“二阳”甚至“三阳”之后后遗症更重的,主要是依据的是一些脆弱人群,老年人和基础病比较多的人群。
钟南山:很快面世
据南方日报报道,5月22日上午,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能覆盖XBB变异株的疫苗有2个已经初步被批准,很快能面世。
钟南山说,根据多方面材料判断,4月底、5月初有一个******感染的小高峰,“这是我们预料到的”。
钟南山表示,研发针对XBB变异株有更好保护能力的疫苗非常重要。他透露,目前已经有2种针对XBB的疫苗被初步批准,还有三四种很快能被批准。“研究更加有效的疫苗,我们是能走在国际前面的。”
张文宏:***感染还有很长的拖尾效应
据澎湃新闻报道,5月18日,张文宏在接受***访时表示,今天***疫情进入常态化波动流行的状态,最近大家会看到出现“二阳”的现象,但这次波幅更低,症状更轻,尤其是已经感染过的人群,发烧的时间更短,获得药物的便捷性更快。
“这次重症的程度和应对的有效性都会远远优于第一波。”张文宏表示,虽然***感染还有一个很长的拖尾效应,但是不应该对经济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于此时是否还应该接种疫苗?他表示,接种三针疫苗后,对变异***的混合免疫能力更高,发生重症的比例更低,因此仍然鼓励高龄老人等脆弱人群接种疫苗。
张文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没有打过疫苗的人,哪怕感染过***了,未来再次感染***的风险也会高于打过疫苗的人。”张文宏说,对于这一点国际上有比较高的共识。
张文宏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二价的疫苗和可以覆盖奥密克戎的疫苗出现,***的处置方式会越来越跟流感的处置方式接近。另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网络上关于“二阳”的声音引发关注。权威专家研判认为,当前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北京大学教授谢晓亮在一场学术会议上认为:从当前疫情的统计数据看(以北京为例),此轮疫情走势图较缓和,大概率不会出现今年初那样的疫情形势。但他同时强调:“从国际数据来看,******变异可间歇引发多轮感染高峰,大概5个月一次,因此科学研究仍要为今冬可能到来的疫情高峰做好应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