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9月17日电(记者陈云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并不妨碍ESG(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火出圈”。当前ESG的发展究竟如何?如何更好地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日前在“2023ESG全球领导者大会”上,众多与会嘉宾认为,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企业ESG评价逐渐成企业财务业绩外的第二份报表,企业和相关机构要以ESG为核心重塑价值观,践行长期主义,完善ESG评价体系,提升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ESG:企业第二份业绩报表

  随着各界对可持续发展的越加重视,ESG正成为企业的第二份“财务报表”。ESG缘何如此重要?“从2023年的极端天气***来看,很明显,我们可能正朝着一个不可持续的未来迈进。”能源转型委员会***阿代尔·特纳认为,世界各地的气温状况、南极冰层的减少等很多事情都给世界敲响了警钟。

  “ESG是在充满分歧的世界当中难得的坚定共识,也是不确定性的环境当中确定性的时代浪潮。”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则认为,ESG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ESG注重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要推进企业从单纯的规模、速度、盈利,转向追求价值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繁荣。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认为,从技术角度来思考,ESG有三大重大支柱:第一是全球主义,第二是包容主义,第三是长期主义。 “如果每年创造1%的成就,哪怕经济衰退,也会被长期复合的增长所抵消,长期主义可以抵抗更多的风险。”

  在业内专家看来,推进可持续发展,还要重视国际合作,并警惕“漂绿”。“目前一个明显的风险是,ESG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在不同市场之间正在变得割裂,但比起市场割裂,更重要的风险是‘漂绿’。”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魏仲加认为,一些企业说自己在践行绿色、低碳,但却没有任何证据提供支持。

  “‘漂绿’行为会误导投资者,让我们误以为在支持可持续发展,也会扭曲企业在绿色发展上的竞争。”联合国开发***署可持续金融中心主任马科斯·阿蒂亚斯·内托认为。

  推动能源转型助力可持续发展

  对于ESG,首要评价的维度是环境(E),在业内专家看来,要达到环境友好的目标,减少碳排放,通过技术创新利用更多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是重要考量。

  “ESG可以说是人类应对紧急情况、生存危机以及不可知的未来的一本指南,净零排放是这部指南中最吸引人的篇章之一。”对此,绿色地球基金会理事长拉杰德拉·山地认为,净零排放的本质就是节约能源,而以能源为代表的***一直是人类战争史、灾难史的主题,推进能源转型、净零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争端等危机的必经之路。

  “转型需要找到丰厚且便宜的能源,也不仅仅是可再生***,还需要思考如何降低能源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对此,凯文·凯利表示。

  实际上,能源转型给企业带来巨大机遇。“企业可以通过研发创新,将绿色植入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全周期,推出环保和可持续的产品及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环保消费需求,开拓新的市场份额,同时***用循环经济的模式,可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延长,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安永中国***兼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陈凯认为。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也表示,应用科技创新手段,光伏企业消耗微乎其微的能量,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超百倍的绿色动能,他提供的测算数据显示,从硅材料到产出光伏组件,期间的直接耗能约0.4度/瓦,而每瓦光伏组件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发电量约为45度。

  事实上,能源企业也是ESG的积极践行者。包括三峡集团、华能集团等重点企业均加大了投入,三峡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该集团清洁能源总装机超1.21亿千瓦,年均发电量4000亿千瓦时。

  石油出口收入仍占出口收入多数的沙特也宣布了“雄心勃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到2030年,30%的车辆都是电动车,能源组合中50%为可再生能源,排放量减少一半。

  金融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相比当前的“火出圈”,事实上ESG理念在金融领域要更早“前行”。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工具已从早期的银行信贷扩展到绿色基金、转型债券、ESG基金等多种类型,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余额均居全球前列。

  数据显示,到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绿色***余额超过27万亿元,同比增长38.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2万亿元,越来越多的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到国际相关组织,落实可持续发展标准。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气候基金市场。”瑞银集团资产管理总裁苏妮·哈福德也表示,对全球投资者来说,投资中国的资本市场可以分散风险,再加上中国市场拥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机会,投资进入中国市场拥有巨大潜力。

  “如今,大多数投资者都会赞同可持续发展和气候正在成为重要的投资主题。”标普全球Trucost首席执行官理查德·马蒂森预计,未来中国绿色债券可能会占债券发行量的一半以上。

  对金融业来说,可持续金融不仅仅是使命,也是重要机遇。全球气候与经济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就显示,向净零转型将是重要的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预计到2030年将带来约26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收益。

  “对比海外,我国ESG投资也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海通证券董事会拟任秘书裴长江表示,目前我国的ESG投资规模占资产管理规模比例为1%,低于欧洲的42%和美国的33%,从海外经验看,未来机构投资者将是ESG资产的主要持有者,长期来看,除了公募基金,外资、险资和银行理财等长线资金也有望入市。

  不过相比海外成熟市场,业内专家也指出,国内市场ESG投资在数据质量、标准建设等环节仍有差距,未来还要大力提高ESG披露水平,构建起适合国情的ESG生态体系。

  “我国企业形成规范的财务制度体系用了20多年,其中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张玉良建议,在ESG方面,我国也可以大力发展专业评价机构,使企业的ESG报告真正成为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第二份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