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韵
2023年,公募“出海”迎来15周年。数据显示,15年来,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持续增多,合计成立境外子公司超20家。截至2022年底,公募境外子公司受托管理资产规模约4000亿元,同比增长16%,公募“出海”不断向纵深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公募“出海”发展空间广阔,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既需要苦练内功,增强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又需要积极谋求与境外中资机构合作,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出海”子公司超20家
监管部门近日表示,近年来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整体发展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品牌效应、核心竞争力、功能发挥上仍有提升空间。鉴于此,将从多方面入手,推动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更高质量发展。
今年恰逢公募基金“出海”15周年,此次发声引起业内人士对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的关注。
2008年***发布《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的规定》,开启国内公募基金“出海”序幕。历经15载,公募基金“出海”机构已然从过去的一枝独秀变为百花齐放。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公募基金设立的境外子公司合计超过20家,不少公司成立了2家或2家以上境外子公司。
今年以来,多家公募基金设立境外子公司事项取得新进展。3月24日,嘉实基金申请设立香港子公司事项收到***反馈意见;3月27日,睿远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开业;3月29日,汇添富基金设立的第三家境外子公司获得***核准;6月6日,兴证全球基金申请设立境外子公司的材料获***接收。
业内人士介绍,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主要聚焦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海外业务,为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市场带来便利,是引进境外资金的重要主体。
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15年筚路蓝缕,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作为连接境内外基金投资的桥头堡,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者。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基金境外子公司合计受托管理资产规模约4000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80%的管理资产投向中国市场(含香港市场)。
香港作为境外子公司走出去的第一站,时至今日,依然是绝大多数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的主要扎根之地。立足于香港的境外子公司普遍获取第一类(证券交易)、第四类(就证券提供意见)及第九类(提供资产管理)受规管活动业务牌照,从事相关金融业务。
国内首家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亦是在香港萌芽,成立于2008年的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伴随着公募机构“出海”发展历经15年,成为公募行业“出海”的一个缩影。
当时,南方东英选择聚焦ETF业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南方东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其已成为香港市场颇有名气的ETF发行商之一。展望新发展阶段,南方东英表示,将丰富产品线,创新驱动打造多只旗舰产品;积极参与互联互通,做大规模;推动海外业务成为新的重点任务。这些也成为多家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的共同期待。
博时国际代总裁连少冬表示:“未来,我们对互联互通的拓展抱有很大期待,会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强化自身优势,发力过去没有精力做起来的业务。”她认为,中资资管机构在香港经历了“泥沼内挣扎”的第一阶段摸索后,已逐步找准定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机遇与挑战并存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广阔的海外市场是专业投资机构大展身手的绝佳舞台,但诱人机遇背后往往蕴藏着挑战。
15年出海过程中,既有一众公募基金满腔热忱地陆续申请设立子公司,也有公司选择默默解散境外子公司。
有知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外资股东已可直接在境内成立控股子公司进行投资,原本主要服务于QFII、RQFII的境外子公司存在价值有所降低。如果投资境外市场,又可通过QDII进行。综合考虑多重因素,一些境外子公司最终选择退出舞台。
诺安基金(香港)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出海”并非易事,其在出海发展中,就遇到过成熟市场竞争激烈、获得机构客户成本较高,以及海外市场人力成本高昂等困难。通常来说,基金公司有两条应对路径:一为高举高打,持续投入,坚持到开花结果;二为审慎发展,结合市场动态,等待合适时机,抓住契机获得发展。总体而言,机构需要匹配适合的发展路径。
南方东英表示,尽管中资机构的国际化道路取得了卓越成绩,但面对广阔的国际舞台,与国际金融巨头的竞争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中资机构耕耘海外市场的时间尚短,与一些欧美“百年老店”相比,在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存在差距。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后需要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不断苦练内功,增强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这是由内而外的自我修炼。但善于借助外部力量,以合作谋共赢也不失为有效之策,部分公募机构正在合作的道路上进行实践:博时基金和招商基金今年通过股权变更成为博时国际的联合控制人,进一步做大做强在港资管业务;南方东英富时中国国债指数ETF便是南方东英与工银资管(全球)合作发行的一次尝试。
南方东英认为,境外中资机构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将各自在指数制定、ETF发行、ETF渠道销售、投顾经验等方面的经验整合,从而实现强强联合,达到强化品牌效应的目的,有助于相关产品持续销售和推广。